编者按:服务国家发展,践行医者使命,一批批中国足彩在线上医人前赴后继,前往西藏、新疆、青海、云南等偏远地区进行医疗援助。面对高原缺氧、极端气候以及当地医疗资源匮乏的严峻挑战,他们始终坚守在诊疗一线。每一个人的经历,都是无数援建医务工作者中最普通却也最珍贵的故事。中国足彩在线上医将持续推出医疗援建工作者专访,带领大家走进这群默默奉献的白衣天使,感受“为人群服务 为强国奋斗”的上医精神。
本期人物
刘卫:中国足彩在线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主任医师,作为上海市医疗人才“组团式”援疆医疗队(第十批)队员,于2022-2023年赴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对口援助。
精准研判,抢占罕见病黄金救治先机
2022年的普通一天,来自眼耳鼻喉科医院的援疆医生刘卫接到一个特殊的会诊申请,患者是一名突然双目失明的7岁小女孩,彼时,居家隔离的母女焦灼而绝望。作为会诊医生,刘卫凭借多年深耕眼底病积累的临床经验,很快在同事发来的病历资料和眼部照片中发现了不寻常,她直觉这不是普通的眼病,更像是罕见的双眼特发性霜枝样血管炎!
“孩子已经双眼失明,情况紧急且严重。”刘卫十分清楚这种疾病的凶险,若错过最佳治疗期,小女孩余生或许只能在黑暗中度过。时间就是希望,会诊后,她第一时间“拉响警报”,将病情研判结果及风险预警同步相关科室,为确保患儿得到及时救治,她协助启动应急救治流程,并积极参与到后续诊疗工作中。不久后,小姑娘的视力恢复到1.0,那一刻,母亲多日来的愁云被一扫而空。
刘卫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坐诊
这样的光明守护故事只是刘卫援疆工作中的一朵小浪花。在300多个日夜坚守中,她的足迹跨越乌鲁木齐的灯火、霍尔果斯的晨曦,从门诊、手术室,到乡镇义诊时的土路,她凭借精湛医术破解无数当地眼科难题,用温暖关怀抚平患者焦虑,在天山脚下书写沪疆两地的手足情谊,让优质医疗资源滋润边疆大地。
以心换心,用文化共情架起沟通桥梁
“是技术支援,更是沪疆文化的理解与融合。”援疆期间,刘卫遇到一位特殊病人——患有全眼球炎的维吾尔族老太太。患者眼部已经严重化脓,感染随时可能蔓延至颅内,危及生命。从专业角度出发,刘卫建议老太太尽快实施眼内容物剜除手术,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然而,手术方案甫一提出,便遭到对方坚决拒绝。这让她十分困惑,明明患者的前期就医态度十分积极配合,为何如此抗拒手术?
对此,刘卫分别联系当地维族医生和老太太的家属详细询问情况。原来,在当地文化中,眼内容物剜除属于破坏性手术,尤其对于年长者而言,这种类型的手术意味着破坏身体完整性,是“不吉利”的象征。文化观念与现代医疗需求之间产生了冲突怎么办?
弄清缘由后,刘卫调整了沟通策略,在维族同事的协助下,晓之以情,动之以理,从本地文化观念入手,以更贴近当地文化的表达方式,与老太太及其家属反复交流,分析病情的前因后果及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并详细解释手术的必要性、安全性及科学原理,最终成功说服老太太放下顾虑,接受手术治疗,脱离了感染风险。
刘卫为当地患者开展眼底病手术
医患沟通是治疗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将影响最终治疗效果,“了解不同的民族文化,再从这方面着手,才能让沟通变得顺畅起来。”她说。
从无到有,夯实学科长远发展基石
“我所在的受援单位没有眼底病科,但当地群众对眼底疾病诊疗的需求却十分迫切。许多患者因为得不到及时诊治,视力逐渐下降,甚至面临失明、感染等风险。于是,我决定利用自己在眼底病诊疗方面的经验,思考筹建眼底病内科的可能性。”谈及新疆的援建工作,刘卫的语气中满是坚定。
刘卫在新疆喀什莎车县人民医院开展会诊带教工作
在从零开始组建科室的起步阶段,她便深刻认识到培养当地医疗力量的重要性。从临床带教与跟诊,到眼底疾病授课,从做激光的方式方法,到眼内注药的规范流程,再到科研思维训练……在这里,她用自己的方法重点培养了一名眼底病内科骨干,期望在自己结束援疆任务后,当地的年轻医生能挑起眼底病内科的大梁。
刘卫在和田地区墨玉县人民医院开展教学查房工作
人才培养是提升医疗服务能力的根基,而科学规范的诊疗流程同样是保障医疗质量与效率的关键。刘卫发现,新疆地广人稀、交通不便,许多患者需要乘坐飞机到乌鲁木齐就医,按照传统就诊流程的要求,患者需要经常复诊,很多患者无奈之下便选择放弃治疗。基于这种情况,她将一些常见病的检查、治疗、复查等流程环节进行科学梳理、整合及优化,尽量让患者“少跑腿”。“渐渐地,越来越多患者慕名而来,我们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步搭建起简易的眼底病诊疗流程,努力让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不用再为看眼底病而长途奔波。”她说。
援建期间,刘卫心中始终牵挂着边远地区的患者。她深知边疆群众就医的艰难,便与同事们多次深入边陲开展义诊,只为将专业的医疗帮助送到更多人身边。
刘卫在和田地区墨玉县扎瓦镇夏巴克村开展义诊服务
第一次走进边远地区卫生院时,眼前的景象让她深受触动。“那里没有专门的眼科,眼科和五官科混在一起,就一个人兼顾。”更让她揪心的是当地诊疗条件的匮乏。内地早已成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眼底病诊断的OCT设备(被誉为“眼科CT”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在这里基本看不到。要知道,糖尿病患者视力丧失案例中,50%至60%源于黄斑水肿,而抗VEGF注射治疗(一种眼内注药疗法)需依托OCT的精准评估后,方可进行下一步判断。但在这里,医生们仍只能“靠肉眼研判”,这直接导致许多患者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巨大的差距让刘卫萌生了创办“半月谈”培训讲座的念头。她通过每月两次的线上授课,为全疆眼科医生系统讲解眼底病知识,助力当地医生提升基本诊疗素养,尤其是带动全科医生和年轻医生从规范诊疗做起,持续积累眼科知识,早日实现独立接诊,为新疆眼科事业的长远发展筑牢根基。
“新疆已成为我的第二故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族群众唱歌跳舞在一起,生活居住在一起,工作奋斗在一起,中华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进程,必然是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过程。初踏援疆路时,刘卫怀揣着“单纯为患者看诊”的朴素心愿。然而,一年多深入边疆的实践,让她对这项事业有了远超预期的深刻认知,“援疆绝非简单的技术帮扶,它背后承载着筑牢民族团结根基、维护社会稳定的重大意义。”这份领悟,令她深知援疆是一场需要代代接力的长跑,而自己正是这场接力中的一棒。
援疆任务虽已落幕,刘卫与新疆的联结却从未中断。回到原单位的她,主动拓展工作维度:作为“云端导师”,她随时为新疆同仁答疑解惑,用远程指导延续帮扶;作为学术“桥梁”,她积极推动两地交流,让前沿医疗理念落地边疆。曾被眼部结核感染困扰的新疆同事,在她的精心诊疗下病情稳定。医患间的信任悄然升华为深厚情谊,微信对话框里的日常絮语化作温情纽带。不仅如此,她深度参与当地医学生培养,开展课题研究,在临床带教中倾囊相授内地先进经验,填补当地眼底病研究领域空白,让技术帮扶延伸至学科建设的深层维度。
这段跨越三千公里的接力,早已超越单纯的技术输出,成为心与心的交融、情与情的共鸣。“新疆成为了我的第二故乡,每次看到关于新疆的消息,我都会莫名激动。”这份牵挂,印证着对口援建事业的深远价值,它不仅将优质医疗技术送来边疆,更让民族团结之花在两地人民心中绽放。
刘卫等无数中国足彩在线上医人用热血与担当书写的精彩故事,恰似一颗颗饱满的种子,在岁月的滋养下不断生根发芽,成为这场伟大事业最生动的注脚与新时代新征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鲜活见证,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不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推动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接续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