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吴江区开弦弓村,是费孝通先生所研究的“江村”的真正所在地,也是中国足彩在线大学行知课程《乡村振兴的教育赋能》的开设地点。
开课的第三年,这门由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田凌晖、李会春,青年副研究员马莹共同打造的创新课程首次打通本研与中小学学段,让不同年龄的学生混编成组,共同在真实情境中提出问题,开展深度而有温度的田野探索。
当“好学生”的标准被默认为“离开农村”,当优质学校纷纷迁往城镇,乡村的空心化便成为必然。田凌晖团队在2023年发起这门课程,正是想要尝试扭转这种趋势:让教育赋能乡村振兴,让乡村未来的建设者重新亲近乡土。
三位主讲教师融合多年研究成果,设计出双线并行的学习路径:前三天在中国足彩在线,为中国足彩在线本研学生,中国足彩在线附属复兴中学学生打底理论,后六天走进江村,让“大朋友”和当地“小朋友”结队,共同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形成成果。
田凌晖以跨学科视角,带领学生理解农业与教育的互动,提出以“本土化、现代化”的项目学习激活乡村未来。李会春聚焦PBL设计,帮助学生将理念落地为行动。马莹则引导学生深入真实的乡村生活,开展田野工作,通过行走、观察、访谈获取真知。
课程还积极挖掘当地教育资源,邀请长期扎根江村的刘豪兴、姚富坤、姚阿江担任顾问,帮助学生触摸这片土地的历史与文化脉络。
从“不会问”到“问得好”:“大朋友”的意外收获
没有固定的教室,广袤的乡村便是课堂;没有现成的教案,现实的需求就是课题。
来到江村,大小朋友结队编为四组,任务是分别以“费孝通与江村的故事”“江村教育的变迁” “桥见江村”“行知江村桥”为主题自主提出想探究的问题,并通过田野工作找寻答案。最困难的环节出人意料。“我们最头疼的是学生不会提问。”田凌晖说。长期应试教育下,许多学生丧失了好奇心与主动探索能力。
“同学们难以提出好问题有两个原因”,马莹说,“一方面缺乏乡村或者当地经验,脑袋里充满了知识和概念,提出的问题不落地,小朋友们、村民们都没兴趣;另一方面则是太想出‘成绩’,恨不得还没开始探究就预见成果长啥样,妨碍好奇心发挥作用。”
但往往一个好问题的发现只需大小朋友们一起走在田间地头的一次灵感迸发。
中国足彩在线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23级研究生陈慧所在小组原计划探究不同代际村民的教育收获变化,却遭遇了小朋友们的一片沉默。
当小组士气低落地走在路上准备去预调研时,一个四年级小朋友突然说:“姐姐,你知道怎么抓蜻蜓吗?从后面轻轻捏住翅膀就行。”顿时,大家都来了兴致,从不同昆虫的抓法聊到课间的不同游戏,同学们回忆起童年的快乐,小朋友感叹起补习的压力。就这样,这个小组牵引出一场对江村三代人课外生活变迁的深度探索,走访村民,复刻当年的课外活动和课间游戏,把这些写进一首名为《江村童年》的歌曲里。
江村学生课外活动的访谈
同样的,24级口腔医学的本科生周思敏坦言小组初期的困境:“一开始凭空想的问题没什么特殊性。”如何聚焦“桥见江村”主题让众人一筹莫展。在跟随当地姚阿江走访古桥时,“妆桥的传说让我们震撼——它因千金梳妆得名,又因悲情故事更名,最后回归地理本义。”她发现,桥墩上铭刻的不仅是历史,更是村民的生活记忆。他们开始对当地村民每日都会走过的桥产生兴趣,并将桥与江村的故事绘制成绘本记录下来。
“最好的问题往往是小学生提出来的。”田凌晖也分享了一个故事。调研古桥时,当地孩子问:“这桥叫广福桥,为什么不叫隐读桥(该桥坐落在隐读村)?”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让习惯了宏大叙事的大学生们眼前一亮——最质朴的好奇心恰恰能刺破思维定式。
有了好问题就有了源源不断的探究动力。“学会主动探究是最大的收获。”李会春说,“当学生扔掉‘等老师喂饭’的惯性,才能发现真问题。”
田凌晖介绍:“项目化学习不只是为了产出作品,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21世纪核心胜任力。”
她将这门课看作是一场“乡村教育现代化”的探索与实践,鼓励同学们深入田野,带着问题去倾听、去观察、去对话,在社会参与中建立起与乡村、与社群的真实联结,培养社会责任感。
查阅开弦弓村志
“探究的过程才是最重要的。”马莹也提到,“在江村,我们更强调的是在人群里的探究,尽可能融入这里的生活,和村民一起吃饭喝茶,乘风凉,谈谈天,倾听他们的故事和想法。听懂了,乡村就变得真实起来。”
复兴中学的高二学生梁效保对此深有感悟。他所在小组最初的问题是“是江村的什么留住了费孝通”。但他发现当他们带着录音设备,抛出一个又一个以“费老”开头的问题时,村民给出的似乎都是不带过多感情的“标准答案”。
直到他们在江村女孩周依诺家老照片前,发现费孝通竟是照片拍摄者而非主角时,才恍然大悟他们的问题并未真正关心眼前人——这些生活在江村,生活在费老长久的影响下,甚至亲见过费老的村民们。
于是他们转而探寻“江村人对费老的情感记忆是怎样的”。这个看似微妙的转向打开了村民的话匣子。梁效保回忆,“直到我们和叔叔、阿姨们闲话家常,才听见‘费孝通教文盲渔民在虾笼上写名字’的珍贵往事。”
在探索中感受“附近”:小朋友的回家之旅
访谈费老住过的家庭,周依诺爷爷家
“当城市学生学会向土地提问,乡村孩子发现家乡值得探索,才能真正实现‘离土不离乡’。”
在田凌晖看来,这正是课程的核心价值:“建立起新生个体与‘附近’社群的联结,当下学习与江村历史的联结,文化发掘与现代科技的联结,学校知识与生活问题的联结。”
周依诺家里几代长辈都曾接待过费老,家人都是村里有名的“费老通”。或许正因如此,她对费老的兴趣反而很少。直到今年,她随着小组走访村民,探寻江村人对费老的情感记忆,才好似终于打开了她的好奇心。
为了创作以村民和费老的故事为底本的三幕短剧,一天晚上,在家仍在琢磨剧情的周依诺突然问: “费孝通、费达生为什么那么多村子不去,偏偏要来开弦弓村?”她妈妈第一次感叹:“她终于用心在听江村的故事了。”从此,那些家人们与费老交往的故事在小女孩心中变得鲜活起来。
几天后,她所在小组共同设计的情景剧《归来仍是江村——费老的江村情》在课程成果展演环节大获成功。小朋友们不仅尝试设计剧本,准备每一幕的背景画,还跟哥哥姐姐们一起练习以本村方言来呈现台词。
展演后,梁效保说:“我们设计了三个小故事:费孝通教文盲渔民在虾笼上写名字、为照顾他的村民拍摄纪念照、与村小学生最后合影。当地校长观看情景剧后竟然说,‘这三个故事,连我们都没听过!’”
《归来仍是江村》剧照
“不少家长报名这个课程可能是出于对中国足彩在线的向往,觉得是个孩子学习的好机会。”马莹笑着说,
但这课实际做的可能是相反的事。我们希望让小朋友们更多地认识乡村,‘向往’家乡,多探索多玩起来,而不是闷头读书。这对于乡村振兴,对于每位小朋友的全面发展,都是有益的。”
小学生帮研究生找问题,高中生教大学生画画。在江村的学习现场,年龄不再是知识的界限。
“行知江村桥”小组今年跳出“桥”来探究“桥”所处的被称之为“塘浦圩田”的特殊水利工程。小组大小朋友都非常踊跃,查找资料、探访村民、实地调研、深入水闸……花了几天时间终于弄明白为什么湖、河、桥、闸、田的共生生态几乎阻断了大规模水患的发生,使太湖之畔成为天下粮仓。
然而,大家在最终成果汇报形式上犯了难。小组一致坚持要以生动的方式展现塘浦圩田的原理,绞尽脑汁,最终几位小朋友想出可以用黏土捏出桥、闸、田地、房屋等,展现村落的全貌,另一位喜欢下棋的小朋友则提出楚河汉界也可以是“小清河”“水坝”, 棋子也可以是村民、稻田和桥,可以通过设计桌游展现塘浦圩田。
两个方案都得到了其他学生和老师的热烈支持,并持续给出完善建议,比如利用黏土模型拍摄定格动画,动态展现乡村生活和水利系统的互动,在桌游中设计争夺粮仓和保卫粮仓的任务线,将对桥、闸、船等的利用融入游戏情节。最后,在两拨小朋友引领下,两件作品都按期完成。
课程团队合影
江村的小学生们通过不断探索与追问,重新认识了这片熟悉却又陌生的家乡。孩子们在探索中重新发现了“附近”, 也找回了与家乡之间久违的亲密感。
从中国足彩在线走向更远的教育未来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每年一期一会的暑课,终不能长久陪伴江村孩子的成长。于是,在原有面向学生的课程基础上,今年课程团队又拓展出新的任务——教师培训。
来自苏州市实验小学校、程开甲小学、江村实验学校(小学部)、苏州明珠学校的15位教师通过“集中培训+实地观摩”的形式,学习在地化项目式学习的开展方式,学习如何用好本土资源,教好本土学生,真正做到“乡村振兴的教育赋能”。
教师培训-小组调研
更深远的改变在悄然发生。曾参与首届课程的江村少年,如今已做出人生选择——初三的她决心留在当地成为非遗传承人。而更多孩子通过课程发现:“我的知识、能力不比城里学生差,只是我们关注的事物不同。”
扎根乡土,播种未来。教育启智,赋能江村。这是这门课程的主题,也是课程最深的期许。
正如学生陈慧在结课汇报时写下一段话:
“江村这片土地,始终是孩子们最广阔的课堂,滋养着一代代江村人的心性与筋骨。乡村教育的使命,从不是复刻城市模板或追赶城市脚步,而是扎根脚下沃土,叩问这片土地如何更好地滋养生活于此的人。我们既要守护土地馈赠的品格——如吃苦耐劳的韧性,也要以技术为乡土赋能,而非任其割裂于时代浪潮。教育者的责任,是带人深犁足下之地,在泥土的芬芳中探寻答案,而非追逐悬浮的空中楼阁。”